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知识大盘点--教学(一)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知识大盘点--教学(一)
为了更好的帮助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小编整理以下资料,以思维导图加文字的形式将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考点,呈现给大家。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预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
第一节 概述
概念、意义、基本任务
概念
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广义: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教学的意义
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早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教学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二,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基本环节
(一)备课
1.概念
备课又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
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2.备课的三项工作
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
(1)备教材。即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3.备课的三个计划
(1)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课题)教学计划
(3)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通过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作出评价,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设。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内容:1.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2.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3.给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做个别辅导;4.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5.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课外辅导的要求:1.从辅导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测验的质量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差距。
第二节过程
概念
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理论和本质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 、系统、方法,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心理准备
(二)领会知识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