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知识大盘点--课程(一)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知识大盘点--课程(一)

为了更好的帮助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小编整理以下资料,以思维导图加文字的形式将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考点,呈现给大家。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预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概念:(1)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2)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语文、数学、英语)

2、词源

(1)唐代孔颖达提出: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使用。

(2)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课程:功课及其进程。

(3)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现代意义 “ 课程 ” 一词最早出现。

(4)博比特:《课程》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二、课程类型





(一)按课程内容的属性分类

1、学科课程:强调学生学习间接经验

按照学课的逻辑结构/知识体系安排课程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强调学生学习 直接经验

以儿童心理发展为顺序编排课程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

有利于动手实践能力

夸大了儿童的经验

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

(二)按组织方式分类

1、分科课程: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例如:政治、历史、美术课,

分科雏形:六艺教育;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任务繁重

2、综合课程:指打破学科界限,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知识构成的课程。

例如:社会课=政治+历史;艺术课=美术+音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按课程管理、开发主体不同分类

1、国家课程:一级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核的课程,例:政治课

2、地方课程:二级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机构编订的课程,例如:海南历史,

海南地理;

3、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由学校教师开发的课程,例如:走进圆明园。

(四)按任务分类

1、基础课程:三基,读写算能力的培养;

2、拓展课程:拓展特殊能力;

3、研究课程: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按实施要求分类

1、必修课程:必须学习,培养学生共性;

2、选修课程: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培养学生个性。

(六)按性质分类(表现形式)

1、显性课程: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例如:课程表里的课程,因为具有计划性;

2、隐性课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

(1)观念性隐形课程:学校的教风、校风、学风,老师的价值观、知识观;

(2)物质性隐性课程: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的布置;

(3)制度性隐形课程:学校管理体制,班级管理方式;

(4)心理性隐形课程:学校人际关系,师生特有的心态。


计划性是区分显性和隐形的最根本的特征


四、制约因素和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知识和儿童(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社会需求(社会)

2、学科知识水平(知识)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儿童)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学科中心课程论

1、观点: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

2、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斯宾塞、巴格莱德、布鲁纳。 夸死巴布

(二)学习者中心/儿童中心课程论

1、观点:以学生/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

2、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马斯洛、罗杰。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1、观点: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的社会的问题

2、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第二节课程设计






一、概念和组织方式



(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1、纵向组织: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课程内容。

2、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二)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1、逻辑顺序: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主张。

2、心理顺序: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

的主张。

(三)直线式和螺旋式

1、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2、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重复和加深。


二、模式和具体内容—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模式

(一)目标模式

提出者: 泰勒——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 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

(2)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目标 —— 根据目标选择内容 ——内容

(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根据目标组织内容 ——方法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评价

(二)过程模式

提出者: 斯腾豪斯

在批判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关注课程的展开过程,先定一个宽泛的目标,课程的实施与

宽泛的目标保持一致,随时调整。

课程计划文本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国家制定针对学校只有一个

1、概念

是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构成

(1)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二)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针对学科每个学科一个

1、概念

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2、构成

(1)前言

(2)课程目标(核心)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评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指导意义

(1)指导学科教学工作;

(2)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学评价的依据。

(三) 教材

1、广义:印刷品和音像制;

2、狭义:教科书;

3、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来源:本文由易搜教育网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