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知识大盘点--课程(二)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知识大盘点--课程(二)

为了更好的帮助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小编整理以下资料,以思维导图加文字的形式将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考点,呈现给大家。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预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


第三节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

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课程资源的分布

(一)根据空间分布

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根据 存在方式

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1、显性课程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

例如教材、计算机网络等;

2、隐性课程资源: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

(三)根据存在形态

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1、物质课程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2、精神课程资源: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


第四节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概念

就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忠实取向: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

2、相互调试取向:实施过程中适当调整、改变课程计划;

3、课程创生取向(缔造):实施是过程中师生共同缔造新的教育经验。


课程实施的结构

(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校长排课表)

(二)分析教学任务:备教材;

(三)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备学生;

(四)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备教法; 教师

(五)规划教学单元和课:写计划;

(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中心环节):教学实施;

(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教学评价。


第五节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提出者:泰勒 课程评价/教育评价之父;

观点: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


(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提出者:斯克里文

观点: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三)CIPP 评价模式

提出者:斯塔弗尔比姆

课程评价应该为政府的课程决策提供信息,为课程改革服务;

背景:判断对象与目标是否匹配

输入:可供选择的评价

过程:修正有效信息

成果:确定合适的评价


第六节新课改










新课改概述

1.概述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3.课程改革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目标

1.总目标(非重点)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2.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双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2)课程结构的转变:整体规划,设置综合课程

(3)课程内容的转变:联系学生生活和实际

(4)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变: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5)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6)评价和考试功能的转变:发展改进


课程结构改革

1.具体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综合课程 初中--分科和综合结合 高中--分科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地位: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内容:(口诀:信社研劳)

a.信息技术教育

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3)开设时间

a.《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小三—高中

b.《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小一—高中

2.课程结构改革的特点

(1)均衡性:课程比例

(2)综合性:开设综合课程

(3)选择性:开设地方课、校本课


学习方式改革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

课程评价改革

1.档案袋评价设计

2.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课程管理改革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地方、学校

来源:本文由易搜教育网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