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发展心理,简答题考点都在这(上)


中小学生发展心理,简答题考点都在这(上)

小编结合相关资料及教材内容就以题型为导向来梳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生发展心理》简答题的考点,仅供参考哦。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预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2016年下考过)

①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左右)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特点】:

I、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举例】:手的抓举、嘴的吮吸

II、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左右的幼儿)。

客体永恒性: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他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② 前运算阶段(2—6、7 岁)

【特点】:

I、泛灵论

【举例 1】:3 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举例2】:儿童说:“你踩在小草上,它会疼的。” II、自我中心

【举例】:4 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奥特曼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III、不可逆

【举例】:知道 2+3=5,却不知道 3+2=?

③ 具体运算阶段(6、7 岁—11、12 岁)

【特点】:

I、守恒性和可逆性

II、去自我中心

III、思维的具体性

【举例】:

向 7、8 岁小孩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B,B>C,问 A 与 C 哪个大?他们可能难以回答。若换一种问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他们可以回答。因为在后一种情形下,儿童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

④ 形式运算阶段( 1 1、12 岁及以后 )

【特点】:

I、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II、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III、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简述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2016年上考过)

①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② 教学内容应略高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③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更好的促进发展

④ 教学应同时考虑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⑤ 教学支架:是在学生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⑥ 维果斯基认为评价人类发展应该从四个层面:微观层面、个体层面、社会历史层面和文化层面。

(二)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概述

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2、情绪状态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形容一个人的心境。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从引起激情的原因来看,一般是由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发事件引起。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往往有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惊慌失措,目瞪口呆;另一种是急中生智,力量骤增。

3、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时,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4、小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

(1)情绪容易激动和不稳定;

(2)低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爱憎分明的情感;

(3)中、高年级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5、中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4年下考过)

中学生情绪与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两极性的表现。具体来看,还表现为:

独立性:中学生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做孩子看待。

闭锁性:中学生做什么事情尽量避开父母,情愿一个人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疏远父母、老师,有话不主动对成人讲,甚至将自己的东西上锁。

反叛性:中学生对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不认可、不服气、不照办、不接纳。

动荡性: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容易出现摇摆不定或容易走极端的特点。比如在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和眷念童年等心态之间飘忽不定,一时间觉得自己踌躇满志,一时间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时间盼望长大,一时间又害怕长大等等。

(三)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坎农——巴德学说: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2015年上考过):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

(4)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情绪的产生,有三个因素:生理、认知和环境,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认知。

(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6)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该理论主要以伊扎德为代表,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四)中小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1)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①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②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③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④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中小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3)中小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的方法

(1)压抑:也叫潜抑,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回忆或情感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例如:一位妇女的独生女死于车祸,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位妇女把这段不堪忍受的记忆压抑到潜意识里,“遗忘”了。

(2)否认: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例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3)置换:又称转移,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直接表现时,就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迁怒”就是这个机制。例如:一个小孩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到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

(4)文饰:即合理化,指无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而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进行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学生考试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准备不足,而说老师教得不好。

(5)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以免除自责的痛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这种作用。

(6)代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例如:有些残疾人可通过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以为说法流利的演说家。

(7)补偿:是指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焦虑,建立其自尊心。比如盲人用听觉来弥补视觉上的障碍等等。

(8)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欲望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量和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例如:歌德在失恋的情况下,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塞万提斯在早年不幸的基础上,写出了《堂吉诃德》。

(9)幽默:是指对困境或尴尬以幽默的方式处理。它没有个人的不适,也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它与诙谐、说笑话不完全一样。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承担及集中注意于困窘的境遇上,而诙谐、打趣地话却引起分心或使其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

(10)认知重组:是心理治疗中用于改变人们常用的想法和信息加工的方式的过程。例如:学生考试失利,并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反思,找到问题,确定新的方向,这就是属于认知重组。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本文由易搜教育网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