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知识大盘点--品德(二)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知识大盘点--品德(二)

为了更好的帮助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小编整理以下资料,以思维导图加文字的形式将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考点,呈现给大家。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预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


第二节 德育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包括:

(一)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

(二)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道德教育(核心)—道德知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

(四)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的意义

(一)国家——前提条件

(二)公民——打基础

(三)学生——促进发展

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





概念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结构

(一)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

(二)受教育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三)德育内容

(四)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结构

(一)德育是有多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是通过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的多方面起到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是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

1.知——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情——道德性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3.意——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导之以行或者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一定遵守一般的教育培养顺序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知行统一原则

基本要求:课堂与生活相结构

3.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爱护、尊重学生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 教育的一致和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 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 长善救失原则

基本要求: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7.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8.疏导原则

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指导实践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二)实践

(三)课外和校外活动

(四)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五)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德育模式



1. 认知模式

提出者——皮亚杰,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基本观点: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

2. 体谅模式

提出者——彼得麦克费尔

基本观点: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3. 社会模仿模式

提出者——美国的班杜拉

基本观点: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4. 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

完整过程——选择、赞赏、行动

来源:本文由易搜教育网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