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知识大盘点--品德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知识大盘点--品德

为了更好的帮助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小编整理以下资料,以思维导图加文字的形式将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考点,呈现给大家。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预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

第一节 品德

一、概念及结构



品德的概念

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品德的结构

1.道德认识——品德的核心

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

2. 道德情感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从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

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来揭示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

4. 道德行为

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知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二、品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

2. 权威阶段(5-8岁)

又称他律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 可逆性阶段(8-10岁)

又称自律阶段,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4. 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科尔伯格

1. 实验:两难故事法

2.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在作出道德判断时,以免去惩罚与服从权利为依据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儿童在作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但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看来,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能否取悦他人。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体的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在儿童青少年眼中,法律与道德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此阶段儿童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的基本伦理原则、个体良心办事。

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家庭、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品德学习的过程

1.依从

从众——个人对某种行为要求和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认同: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行为与他人接近

3.内化:把自己认同的他人思想与自己观点融为一体

良好品德的培养

1.说服

2.榜样

3.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奖励与惩罚

来源:本文由易搜教育网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